Ⅰ. 考 试 性 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 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
Ⅱ. 考 试 内 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制定本学科的考试内容。
化学科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 、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 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个方面。
为了便于考查,本学科考试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 综合应用。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一、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 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 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 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5)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 化学用语
(1) 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 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 离方程式、电极反应式。
3. 化学中常用计量
(1)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2) 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相应单位为
g·mol-1、L·mol-1)的含义。理解物质的量浓度(mol·L-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 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2) 理解氧化还应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 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
(3)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和中和热等概念 。
5. 溶液
(1) 了解溶液的含义。
(2) 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3)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 溶解度曲线。
(4) 初步了解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
(5) 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
6. 物质结构
(1) 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 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 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初步了解氢键。
(4) 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及其性质。
7.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1)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
(2) 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 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8.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3) 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9. 电解质溶液
(1) 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 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3) 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
(4) 了解水的电离、溶液pH等概念。
(5) 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
(6) 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化学电源。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及一般防腐蚀方法 。
(7) 理解电解原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
二、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重点掌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了解其他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1. ⅠA和ⅡA族元素——典型的金属
(1) 以钠、镁为例,了解典型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ⅠA、Ⅱ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 以氢氧化钠为例,了解重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如Na2CO2和NaHCO3) 。
2. 卤族元素——典型的非金属
(1) 以氯为例,了解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卤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 了解几种重要的含卤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 其他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如:H,O,S,N,P,C,Si)
(1) 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及某些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2) 以Na2O2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
(3) 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
(4) 以硫酸为例,了解化工生产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初步了解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
(5) 了解常见盐类的性质和用途。
(6) 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
(7) 了解硫、氮、碳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以及防止大气污染。
(8) 初步了解一些生活用水的净化及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4. 其他常见的金属(如:Fe、Al)
(1) 了解金属的通性,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初步了解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
(2) 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
(3) 掌握若干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4) 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5) 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
(6) 了解钢铁的腐蚀和防护。
(7) 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
5. 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6. 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